載入程式圖片

悉心呵護社造種子,「青創計畫」幕後團隊如何推動延續與傳承?

「青創計劃」就是一個在社宅內的大型社區營造,而原典創思團隊接下了主持這個計畫的沉重棒子,如何組織制度、人員培力、計畫執行,分秒鐘都考驗著這個「只准成功」的幕後團隊。

文/圖: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只租不賣的社會住宅在世界各國都供不應求,尤其是仍在社宅剛起步、衝刺數量階段的台灣。台灣地價最貴的首都台北市,社宅中籤率往往更是下探個位數。

但若是選擇徵選入住的《青年創新回饋計畫》(以下簡稱青創計畫),可採提案服務社區住戶的計畫,爭取入住機會,不用再一味仰賴籤運。因此吸引各路身懷專才的民間高手前來申請。

青創計畫是全世界首創的「社宅內的社區營造」,起初一面執行一面滾動式調整,是場無法預設的社會實驗。執行數年以來,備受好評,也成功地「擾動」社宅,開創出不同以往的居住文化。未來,青創計畫更將在台北市數十處社宅遍地開花。

一套計畫順利運作,需要有人來成就。若將這群「社造種子」放入社宅內,種子無法自行開花,需要有人為種子澆水、施肥,如建立評選機制、篩選出合適者、輔導執行與修正計畫、審核計畫執行成效、協助與政府部門間的溝通,而原典創思團隊就擔起了這個角色。

挑戰重重中成長的青創計畫

對於手把手帶大青創計畫的輔導團隊來說,現今三歲多的青創計畫,就像個開始有些獨立行動能力的幼兒,最初只是個嗷嗷待哺的嬰兒。

「當時標案下來時,所有運作機制都還是零,只有一個很概略的大架構,細節都沒有。」第一線主導青創計畫的原典創思執行長施汎昀回憶。這套青創計畫是世界首創,於是從零開始的原典創思團隊,一步步地捏出青創計畫的雛形,隨計畫進展即時調整、修正,「我們從中學習錯誤,再複製好的版本到新的社宅基地,滾動進行。」

從第一個社宅開始摸索,到第四個社宅基地──東明社宅,青創計畫才開始進展到比較完整的狀態。2021年開放入住的第五個社宅──明倫社宅,原典更籌組培力工作坊,在社宅開放入住前,即召集青創夥伴,進一步說明青創計畫,以便在他們入住時,更能順利上軌道。同時,原典也嘗試,將其他社宅的青創夥伴邀請為明倫社宅輔導團隊的協力夥伴,借力在第一線經營社區關係的青創夥伴的執行經驗。

可以說,隨著時間與經驗的積累,青創計畫一次次地升級、超越自己。

「雖然不敢說青創計畫一定擾動到所有社宅住戶,但整棟社區的人至少知道青創計畫,社宅周邊的里長也想找青創夥伴合作。」 原典創思負責人劉柏宏說。實驗性質濃厚的青創計畫,長出了結合台灣在地文化的獨特樣子。

「我們跑完第一個三年(社宅是三年一簽),現在是第二個三年。」施汎昀回憶並肯定青創現階段成果,「起初我想像的青創計畫跟現在發展是一致的。」

聯合交流會

外界回首青創計畫成果,容易誤以為順遂輕鬆,但從優化青創計畫到現今實際發揮效益的過程,其實遭遇不少大小挑戰。

青創計畫中的繁瑣細節,陪著青創夥伴從無到有建立社區關係的輔導團隊最有感。除了主導社宅的例行事務,還有主辦入厝活動、每年一次的跨社宅聯合交流會,協助各式行銷宣傳。劉柏宏笑稱,「負責青創計畫的同事常是白天跟都發局開會,晚上跟青創夥伴開會,週末再去參與青創活動。」一旁的施汎昀補充,「有時同事晚上十二點可能還在處理青創夥伴LINE上提出的問題。」

另外,劉柏宏指出青創計畫伴隨著許多行政工作。「以前做社造,不用那麼多書面或記錄,只看實際社區關係;現在除了關係,還要把實際關係變行政記錄,並檢核這些表現。」也因為採取甄選制的青創夥伴不用抽籤入住,青創計畫又是公部門資源,因此計畫發揮的能量效益更需要被記錄、考核。

如何成功藉由青創計畫捲動社區也是一大考驗。青創夥伴提的計畫都有一定水準,但如何吸引住戶參加,非有一套成功公式可學習。都只能仰賴青創夥伴與輔導團隊一次次地執行,從執行中汲取經驗,檢討並優化。

輔導團隊成員怡禎觀察,傳統社造像是擾動當地老居民,由當地風俗、在地文物營造生活文化;來自各地的青創夥伴,則像是帶著東西來到社宅,培養出自己的東西。不同的組合更是會碰撞出不同的火花。相較之下青創計畫較不可捉摸,挑戰度也更高。

「以前我們做台北社區規畫師算交棒了,但現在這支青創計畫的棒子更重了。」劉柏宏形容青創計畫的社造難度高,過往傳統社造具有社區關係,只要找到關鍵人物,媒合平台,大致就事半功倍;但社宅組合不是社區,而是複雜度更高的社群,經營關係也得從零開始,不是教了就會,也需要時間。

「社造可以失敗,過一陣子再做也沒關係;但青創計畫失敗,政策就沒了。」劉柏宏回憶這一路推動青創計畫,只容許成功不容失敗的潛藏壓力。

青創計畫的延續與傳承

青創夥伴的社宅居住期限與一般戶相同,都是六年為限。儘管青創計畫未來會繼續執行,然而當六年年限一到,重新換過一批執行計畫的青創夥伴,勢必會影響計畫的執行。

「第一批青創滿六年離開,再換另一波青創進來,以計畫需要延續性來說,連結會斷。」施汎昀與劉柏宏指出,青創夥伴住愈久,懂愈多,社區關係也建立得愈多,「但依照現在規定,六年一到就要搬走,關係就會斷掉,很可惜。每次都要重新找人,對行政部門也是負擔。」

「我現在在倡議,青創夥伴中取20%-30%可以續住,當青創夥伴有目標,會願意做,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劉柏宏說。但在社宅完工量還不多的現在,為了有更多人可以輪流住到社宅的公平性,原典創思與相關團體的倡議還未被同意。

青創聯合嘉年華

關於這個制度上的限制,原典想到或許可藉由缺額遞補方式,遞補新的青創夥伴進老青創夥伴中,由老青創帶新青創,也比較有機會銜接或傳承老青創前三年的經驗。約三分之一的新青創可以開始做一些社區的計畫與合作,不會再次從零開始。

從居住出發的社會設計

從協助青創夥伴解決公共空間上的硬體管理問題,到策展規劃,又或是青創計畫執行面,原典創思團隊幾乎都事必躬親。

襲向青創計畫的挑戰不曾停息,但原典創思一直在思考的是,如何讓青創計畫發揮更大公共事務的成效;如何更大程度地捲動社宅,甚至是整座城市的居住文化,讓更多人感受不一樣的居住體驗。

在青創計畫將於北市或更多縣市遍地開花的同時,原典創思規劃未來將轉為總顧問角色。他們希望有更多的輔導團隊投入,為青創計畫繪製上更多的顏色。

「要放開心胸去接受青創計畫的多樣性。提供資源,讓青創夥伴放手去做做看。」劉柏宏建議未來投入的輔導團隊要給予青創夥伴嘗試不同可能的機會。

「青創用各種預期不到的方式,在碰觸社會的可能性,也創造出各種成本不高卻能相互照顧的方式。」采鴻分享,青創計畫能量滿滿,她輔導的東明社宅青創計畫,除了陪伴孩子的學齡前教育課;桌球課邀請社宅長照中心長輩來打桌球,還有免費義剪;同時青創夥伴也十分積極邀請以往不習慣參加活動的長輩來參與。

每個社宅的青創計畫都很精采,而青創計畫存在於社區的方式具有非常多可能,也絕不只有這些。

「青創計畫很像一項社會設計,儘管資源不多,但藉由這個計畫讓更多人有機會服務社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劉柏宏強調,更期望在未來青創計畫能培力社宅內的弱勢戶,輔導陪伴弱勢戶脫貧。

三年多前集結了眾人之力,正式播種、開啟了青創計畫,第一任園丁原典創思團隊花費許多心力灌溉,加上各社宅青創夥伴的認真投入,以及都發局背後的支持,讓青創計畫得以擁有現今豐富亮眼的成果,更進一步詮釋、展現出居住的不同樣貌。

這些變革背後的初衷都是希望更多人,不論是建築硬體或是生活層面上,都能「住」得更好。「安居」進而「樂業」,朝一個理想的社會前進。

原文刊登: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6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