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入程式圖片

經典之作 環境景觀

⠞喚醒城市水記憶-新生南路 3 段水圳意象重現暨人行景觀美化工程⠞

年代|2017-2021
地區|台北市
業主|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新建工程處
專案|新生南路3段水圳意象重現暨人行景觀美化工程
獎項|2021第九屆台灣景觀大獎 公園綠地/公共開放空間類 傑出獎
2020第八屆台灣景觀大獎 環境規劃設計類 優質獎


彩蝶飛舞、松鼠在老樹間穿梭,步道盡頭的加羅林魚木開得過分,蟲鳴鳥叫提示初夏來到。很難想像,這裡不是公園,也非郊區,而是在新生南路三段的人行道上。

臺北是全世界最有潛力推動療癒城市的地方。」專長蕨類研究的郭城孟,走遍巴黎、倫敦、紐約等大城市,他坦言,很少地方能讓他感覺地景的多樣性如此細膩。特別是公館至大安森林公園一帶,就有生態豐富的蟾蜍山、日式教職員宿舍、到暱名「天堂路」的新生南路,各路文化在此交匯,淺山生態多樣。唯一少的,就是水的意象。

2015年,時任大安森林公園基金會執行長的郭城孟向台北市市長柯文哲提案,希望復原公館至大安森林公園一帶的水圳意象,讓曾經的水田景致成為當代生態跳島,為灰色的水泥叢林抹上一點涼意。

不同季節到來,多樣的植栽呈現不同的面貌/2021年8月拍攝
昔日水路成車道 被遺忘的農業開發史

事實上,公館地區並不缺乏水路。清領時期,瑠公圳與霧裡薛圳流經新店、景美、公館與松山地區一帶,圳路沿著良田開展。但隨著城市範圍擴張,排水、防洪需求日增,日本人於1932年的臺北市擴大計畫中規劃兩條排水路與交通道路。其中,1942年完工的「特一號」道路與排水溝(又稱「堀川」),即為今日新生南、北路前身。

舒國治在《水城臺北》回憶,昔日堀川兩側種滿了柳樹,「那份河光柳影之景致,是一種屬於老台北的特殊情調」,養成了臺北市的活水氣質與人們的過橋身段。然而,1972年新生南路拓寬將特一號排水溝加蓋,這條「天生麗質的血管就這麼斷然結紮了」。

用於農業灌溉的瑠公圳與霧裡薛圳路,則在1910年後陸續整合為「公共埤圳瑠公圳組合」共同管理,流經公館一帶就包含瑠公圳第一、第二幹線,與霧裡薛圳第一、第二幹線等。戰後這些渠道隨著住居需求加蓋或者截流斷了水源,至今在新生南路南側九汴頭及臺大校園內內尚可見部分未加蓋渠道,見證過去臺北地區農業開發歷史。

以過去堀川兩岸垂柳綠意為意象,保留老樹,營造多樣的駐留體驗。/2022年4月拍攝
以生態為念  大灣草圳計畫復興大安水路印象  

2017年12月至2018年2月,財團法人大安森林公園基金會執行長郭城孟與關心霧裡薛圳、瑠公圳的文史工作者共同提出「大灣草圳——昔日農業,今日生態」倡議與論壇。以大安舊地名「大灣」為名,「草」則是強調不同於過去以水泥為材料的圳道,以服務生態為念,希望連結既有臺灣大學校內瑠公圳幹線與鄰近自來水廠資源,在新生南路三段、大安森林公園至龍門里街區營造水圳意象。除了回溯昔時農業地景、圍繞在堀川(特一號排水溝)的生活故事,也達到調節地區微氣候、降低都市熱島效應的環境效益。

這項由下而上的倡議行動獲得了臺北市政府的支持。首先完成的是大安森林公園內的生態草圳與生態池一期工程(非本公司實績),改善了公園內生態池周遭水源網絡,包含設置地底水撲滿、淨水濕地營造,並於生態池畔設計活水飛輪,讓民眾踩踏腳踏車帶動池水流動,增加含氧量,為公園生態添上一份心力。

都市中的藍帶可降低熱島效應,透水鋪面則能提升土壤的保水量。/2022年4月拍攝
引新店溪原水打造水路 讓城市慢下來

大灣草圳計畫中另一項看點是「新生南路三段水圳意象與人行景觀美化工程」,分為兩大工作項目,其一是設計水圳意象,其二統整人行道、公車站候車與自行車步道等設施,讓不同移動方式妥適地在街道上發生。

水路部分,每日引用鄰近自來水園區9百噸尚未過濾的新店溪原水,途經銘傳國小、臺大舟山路,抵達新生南路側門口的箱涵。原水首先在新月台外的「水牆觀景區」露臉,這也是本條水圳意象的起點,「希望透過水景吸引路人駐留,進而認識這裡的故事。」劉柏宏說。

俗語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水除了是萬物之母,有時也是讓人恐懼的源頭。在城市中找到水,並且營造水的意象,對生活其中的人說卻不見得浪漫。新生南路三段規劃設計單位、經典工程顧問公司主持人劉柏宏回憶,工程範圍位處臺大校地與臺北市府公有土地介面,同時也是眾多社區居民使用的通道,因此需要兼顧臺大校園安全,以及居民對於排水與蚊蟲的疑慮,在規劃設計前期花了許多時間溝通,但也正是溝通到位,成果深受到校方與居民的肯定。

臺大校園周遭流經瑠公圳、霧裡薛圳及堀川,步道開端以水景意象喚起人們的城市水記憶。/2022年4月拍攝
友善人行道空間。/2021年9月拍攝
拆除圍牆打開視野

沿著新生南路往辛亥路前進,迎來「綠意水景區」。此區保留大量樹木,藉不同高度動線創造移動與駐留的林間體驗。劉柏宏表示,過去樹木因生長在人行道上與圍牆邊,樹穴狹小,不少樹木都有病蟲害與生長弱勢的問題,因此設計時拆除部分圍牆,除了讓視線可從道路側穿入校園內,也有利於留下大一點的樹穴,讓樹木有適合的空間生長,「期待這些樹可以長得更加茁壯。」

規劃設計團隊除了想到綠樹,腳下的步道與沿線水圳設計也有巧思。劉柏宏說,期待這條短短的水圳能有短期滯洪的功能,表面砌石堆疊,避免使用水泥,讓整條水圳保有樸實面貌且具保水的功能,「期待未來新生南路有機會降低夜間音量與光害,成為大安森林公園螢火蟲的第二個家。

水圳保有樸實面貌且具保水的功能。/2021年9月拍攝
圳底用黏土夯實,表面用砌石疊砌,讓雨水可流入、動植物可在縫隙中獲得庇護。/2022年4月拍攝
規劃設計階段進行老樹健檢,留設樹穴,讓老樹好好成長。/2022年4月拍攝

和煦的四月天,完工後首次造訪作品的郭城孟,笑著指著圳畔的石縫間已探出頭的蕨類說,這應該是自己來的,不是種的,「我在這邊已看到7種蕨類了!」他認為這條人工水圳已出現生命力,接下來就看維管的技巧,取得景觀設計與生態上的平衡。

談及下一階段新生南路水圳意象的願景,劉柏宏有更遠大的目標。他解釋,日治時期的特一號排水溝,其實在新生北路高架橋下尚有未加蓋的段落,水質並不差,當車行需求會隨著城市人口數下降而降低時,「有機會把城市空間還給環境,仿效國外道路變公園的經驗,讓新生高架橋沿線可以變成藍綠帶。」在繁忙都市感受療癒,再造臺北市的水路印象。

郭城孟、劉柏宏一同合影。/2022年4月拍攝
新生南路水圳意象。/2021年9月拍攝

認識我們 ⠕


媒體報導 ⠕

1.重現水圳意象 北市府打造新生南路人文景觀美化工程
2.北市府攜手台大打開圍牆 新生南路3段水圳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