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交往—臺北場所創生紀實2009-2019⠞
年代|2018-2019
地區|台北市
業主|台北市都市更新處
專案|「社區規劃在地推廣 – 國際交流工作坊暨成果冊出版」委託專業服務案
(社區交往—WAY to COMMUNITY)
書籍介紹
一切的緣起從2009年開始,當時臺北正流行著「國際花卉博覽會」,也因為「花博」的緣故,臺北市政府向市民推出了「臺北好好看」整合型計畫,期望城市發展能在國際會展的帶動下蛻變,從窳陋建築、地標意象、都市景觀到綠美化空間都變得好好看。這個政策的推出,引來了對於容積獎勵與都市永續之爭辯兩極化的評價。《社區交往》一書整理及收錄了近十年來臺北民眾參與社區規劃的實踐案例,也因為各種由下而上、中介其中及由上而下的都市再生行動的推動,吸引了許多國際都市行動者、研究者加入對話,也促成了更多彼此合作的靈感企劃。
社區之於臺灣鄉土、草根意涵的重要性,早在八零年代以後各種社會運動、九零年代風靡的「社區總體營造」到兩千年後臺北市政府推動的「地區環境改造計畫」,以及還有許多其他來自民間的活力,都指出了社區工作的廣義性,及其對於鏈結傳統社會與新的都市發展議程之間密不可分的連結。《社區交往》一書整理了一系列藉由不同計畫於臺北所織起的「行動如何帶來改變」的經驗案例,透過規劃行動者的視角,理解不同年代、不同地區所遭遇到的都市問題背景,如何在暫時性的綠地上逐漸找到社群協力社區工作的方法,催生出許多創意的、生活的、親切的在地生活行動,作為可以拉近不同差異社群交往對話、合作交融的都市規劃突破途徑。
社區交往 國際交流
2018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透過「社區規劃在地推廣-國際交流工作坊」計畫邀請紐西蘭基督城、日本早稻田、美國費城、荷蘭、泰國、印尼等各種極具巧思、解決社會問題的City Makers 團隊來台灣的不同角落分享經驗並接起地氣。
臺北市保有超過二十年以上的社區營造經驗,許多社群活力和彈性的行動計畫展現了來自許多面對生活給予的難題所回應的解方。也是這樣的民間特質,吸引著許多國際大城市的專家學者及實務行動者來到臺灣,汲取社群與地方共創行動的養份。
為持續展開國際對話工作,由侯志仁、連振佑擔任國際工作坊的召集人,邀請來自印尼、泰國、美國、紐西蘭、荷蘭、日本、臺灣之城市行動者來到臺北,以「社區交往- Way to Community」為主題,啟動了臺北面向世界的橋樑。從看見社區及了解社群關係,從人與人之間相互激盪、彼此啟發的機會,奠下網絡形成的基礎,進一步築建一條進入社區的道路(way) 與在當中互動的關係網絡,進入社區的同時也將方法(way) 梳理而出。
「社區交往- Way to Community」依據不同社區/群的關鍵議題,檢視臺北市社區規劃當前面對的趨勢課題,藉由六個系列的社區交往行動,更進一步去探索共創一個新地方的可能。工作坊行動場域走過柴寮仔、大橋町、虎山下、梘尾、師大周邊以及與City Maker 市民社群網絡經營討論,與國際行動案例創造對話機會,這些行動提供了制式城市規劃所不能觸及的方法,透過行動的過程與所引發的對話,提供更好的參與機制。